關於[ 青少年犯罪,誰該負責?]的文章

重要摘要

在知識學習方面學校對孩子的影響力大於家庭因為學校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師資高度系統化的教材以及必要的教學設備通常不是家庭所能提供人格與道德發展方面家庭的影響力卻可能勝過學校,因為人格與道德的培育,比較仰賴自然的互動、價值的認同、生活的實踐與長期的薰陶而非直接的教導價值的中立教室的實驗與課堂的轉換

母的管教態度方面,最可能促成青少年偏差或犯罪行為者,依次有三大類:
拒絕、疏離、忽視、冷漠的態
過度嚴苛、獨裁威權、好用處罰的態度
父母分歧、前後矛盾、缺乏原則的態度。

兒童若被長期虐待,不僅在心中植入憤恨絕望矛盾的心情,並在往後的發展種下犯罪的因子;甚至在長大、成家、生子之後,將當年被虐待的經驗複製在自己的下一代,產生病態文化的代間遺傳。

親子互動時間不多,溝通經常無效潛藏敵意,缺乏共同嗜好或活動;孩子不喜歡待在家裡,晚上喜歡外出,即使留在家裡也寧願獨處;孩子對父母的評價偏低,即使認為父母意見可能有幫助,也很少找父母商量問題或討論自己的將來;此外,手足關係也較不融洽。

除了家庭因素,學校裡的教師排斥、同儕霸凌和學業成就低落等因素,可能導致厭學、低自尊和偏差行為。社會因素則包含了社區因素(貧窮或惡質環境等)、幫派因素(毒品濫用或組織犯罪等)、休閒因素(特種場所或不良網路等)、大眾傳播(暴力節目或犯罪手法報導等)、文化氛圍(過度功利或價值觀扭曲等)及失業因素等

心得:
家庭的影響很大,跟家人相處較久,開始行為舉止會模仿家人,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看出家教。
我們都是希望被關心.保護,因為我們相信就算天塌下來了,我們還有家。我們就算長大了
,一定還會有這樣的想法;可是當家沒有溫暖,只剩冷漠.暴力時,我們就會變得很迷惘,不想
回家 ,因為家裡已經沒有安全感了,開始離家出走.結交校外人士,漸漸地走偏.....

希望各位讀者,想想自己的家人,  一句關心底過千言萬語  ,回去多關心他們吧!




資料來源....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4735-%E9%9D%92%E5%B0%91%E5%B9%B4%E7%
8A%AF%E7%BD%AA%EF%BC%8C%E8%AA%B0%E8%A9%B2%E8%B2%A0%E8%B2%
AC%EF%BC%9F/?



留言

熱門文章